回望两万年:涪江之南,巴岳之北,绿荫参天,百虫横野。先民抖擞,引类呼朋,踏荆棘,操石器,与天奋斗,不惧死生,抹出文明,猩红一遍。后人谓之“铜梁文化”。
公元704年,则天大圣皇帝敕令,建县铜梁。是起,县人协力,自立于州县之林。武操戈,文弄墨,农经阡陌,商营市井,铜梁文化,上承下传,虽有大荒大乱,劫数难逃,然灵光不灭,文明日盛。仅稍扳手指,即可仰见一溜英名,撑起县纛,光彩中华:尚书张佳胤、翰林吴鸿恩、将军陈达三、乐人刘雪庵、英雄邱少云——
当代邑人,秉血性,受真传,拒平庸,追潮头,农工商学兵政党,各界均有领骚人。如此反躬自量:人气得旺,县域前景何忧?
君有不信,试看眼前之庹氏纯双者。虽出身微贱,艰辛备尝,初小即辍学谋生,糊口之路,不堪回首,曾有置放木桶承接路人尿水卖钱。然天不灭人,师嘱小双:笔下有大道。书由字成,字由人写,学校念书不能,家中写字可为。投资既小,落墨可黑,聊消落泊少年失学之痛。写字稍有长进,路人动怜,用小钱买其对联。双大喜,遂童心发痴,走乡串户卖字为生。既想写手好字,难免摹碑描帖。日月复日月,竟在描摹中,步入新天地。古人墨宝,字字珠玑。中锋之饱满,藏锋之凝厚,露锋之芒利,圆之流转,方之斩折,画之瘦肥,势之顿挫——美轮美奂,绝妙无穷;更遑论古人书写事体,篇篇尽藏中华文明大精萃。或描天地风云,或状人间世道,或剖万物理法,其精气神之万丈光焰,应消愚顽于大彻大悟之中。
如是,双心无旁骛,先勒裤带,后辞公职,遍访古迹名胜,穷拜大师高朋,中外古今,博采众长,只将理想之箭,直取书道之颠。幸世风日清,天道酬勤,立年之后,双崭露头角。其作品人品,屡获殊荣,声名远播,功德广传,实为家乡之品质风范,再添不刊注脚。
共享之快乐乃大快乐,流通之艺术乃大艺术。为表半生心迹,为交书画师友,为推承传统文化,双筹谋再三,并得朝野搭手相助,再得重庆韦思琪及李琳先生欣然出任名誉馆长暨策划人,夫于新世纪开元之年,独辟蹊径,倾情建成此馆,惟愿相识满天下,个个知心人。
“铜梁文化”,有源无休;从来推波助澜者,均无不有青史留英名。
庹氏多多,桑梓幸甚。
余德强
二00一年九月二日 |